English

“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

2001-02-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从1999年开始,寥理、汪韧、陈璐等3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中国学生,对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27位著名经济学家,就“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功能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管理”、“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战略”等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采访,最终以访谈录的形式结集为《探求智慧之旅》一书,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今天,我们特设专栏,陆续邀请中国知名经济学家,结合他们自身的感受,就书中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给予解读和点评。我们希望此举能对国内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理解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剑桥学派”(哈佛和麻省理工皆位于波士顿的剑桥地区)的基本思想有所帮助。

汪丁丁:

迈克尔·波特的贡献在于他以长期研究国际间生产率与竞争力比较的结果支持了这样一个反传统的看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它在寻找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时不应当被“比较优势”的眼界限制了更广阔更有可能成功的视野。因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无论怎样修正,毕竟要以资源禀赋的结构为基础。于是泰国就应当出口大米,日本就应当出口玩具,澳大利亚就应当出口钢铁。可是日本的钢铁和汽车居然占领了美国市场,澳大利亚居然可以在葡萄酒市场占领重要份额,泰国人也不再靠大米改善生活,他们开始生产IBM计算机。其实经济理论从“绝对比较优势”演变为“相对比较优势”,就已经显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在超载自然资源结构的束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所谓“人力资本”理论,恰恰是为人的能动性以及在这一能动性之下知识进步的无穷潜力与无数可能的方向提供了一种经济学描述。这一主观能动性所展示的视野,在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看来,可以用“竞争优势”这一概念来描述。“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这里的“优势”永远是相对的,稍纵即逝的。波特描述的“竞争优势”(根据九十年代以前的国际经验)通过四个“竞争发展阶段”体现其兴衰过程:(1)资源驱动的发展阶段,(2)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3)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4)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详尽的讨论见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进展与反思》,《经济研究》1994年。)就此,波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

迈克尔·波特:

我认为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竞争模式。有些发展中国家不能摆脱旧的思维定式如替代进口产品,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等等。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调整思路,懂得繁荣和发展来自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又在于自由竞争、开放贸易、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等等。其次,成功的经济发展需要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私营部门自扫门前雪,把其他事情都推给政府去办;可是许多事情政府常常自己不能胜任,因此私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建立适当的法规和激励机制是很关键的。要想取得成功,一个国家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提倡竞争,相信竞争是件好事。可是由于既得利益以及旧的思维方式,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避免竞争,不能维持竞争的公平性。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